发布时间:2025-06-10 15:45:46 | 好志愿
安徽省三支一扶期满后,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获得事业编制 。具体来说,以下几点是关于安徽省三支一扶期满后编制情况的重要信息:
服务期满考核合格 :
定向考录和招聘 :
继续学习深造 :
其他优惠政策 :
注意事项 :
综上所述,安徽省三支一扶期满后,在满足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获得事业编制的。同时,三支一扶人员还可以享受其他多种优惠政策,这些政策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和保障。
安徽省三支一扶的考试内容:笔试科目为《职业能力测试》和《综合知识》两科。
其中《职业能力测试》主要考查考生的数量关系、言语理解与表达、判断推理、资料分析等能力,采用2b铅笔填涂答题卡方式作答。并且考试不允许使用计算器,不指定考试参考用书。而《综合知识》考试内容主要包括政治常识、党的建设、法律知识、乡镇行政管理、乡镇经济管理、乡镇机关公文写作、省情、美丽乡村建设等。试卷由客观题和主观题两部分组成,均在答题卡上作答,其中客观题部分采用2b铅笔填涂作答,主观题部分采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作答。
2023安徽三支一扶考试公告已发布,共招录1160人,4月17日至4月23日报名,5月18日至5月20日打印准考证,5月21日笔试。报名条件:
1.本省范围内高校毕业生,具体包括三类人员:(1)本省生源或本省户籍;(2)在我省普通高校学习毕业的外省生源;(3)直系亲属(配偶)为我省户籍的外省高校毕业生(双方登记结婚时间在2023年4月17日前)。
2.全日制普通高校专科及以上学历,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毕业生,须有相应的学位证书。我省技工院校全日制高级工班、预备技师班毕业生取得高级职业资格证书、高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预备技师证书的,可以报考专业不限的岗位。2021年、2022年和2023年毕业的具有学位证和学历证书的非全日制研究生也可报考。
3.2023年毕业的高校毕业生须于2023年7月31日前取得相应的学历(学位)证书。
4.年龄30周岁以下(1992年4月及以后出生)。
5.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年限要求,截止时间为2023年7月31日。
6.退役大学生士兵须由我省兵役机关征集入伍人员或在外省入伍的安徽籍人员或直系亲属(配偶)为我省户籍的外省退役人员。
7.报考支教岗位的高校毕业生须具备岗位要求的教师资格证。已具备教师资格认定条件且参加2023年春季教师资格认定,在2023年7月底前可取得教师资格证书的人员,也可报考支教岗位。
8.政治素质好,遵纪守法;身体心理健康,作风正派;学习成绩合格,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
9.岗位所需的其他条件。 好志愿
好志愿(https://www.haozhiyuan.com)小编还为大家带来安徽省2010年三支一扶招募工作的通知的有关工作要求的相关内容。
(一)认真做好“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服务期内各项待遇政策落实工作。
各地要按照国家和皖人社发〔2009〕11号等文件要求,全面落实“三支一扶”高校毕业服务期内的工作生活补贴、交通补助以及参加社会保险等各项待遇政策。要参照本地事业单位从高校毕业生中新聘用工作人员试用期满后工资收入水平,合理确定“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工作生活补贴标准;要为“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在服务期内办理社会保险,并认真做好服务期满后各项社会保险的转移、接续工作;要进一步做好“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服务期内各项待遇政策的经费保障工作,加强经费管理,确保专款专用。
(二)全力抓好服务期满就业服务工作。
各地要根据皖人发〔2008〕53号文件精神和有关考核规定,及时开展服务期满考核工作。对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颁发《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服务证书》,作为其服务期满后享受相关就业优惠政策的依据。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切实把已经出台的各项促进“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优惠政策落到实处,确保皖人发〔2006〕49号、皖人发〔2008〕44号等文件规定的就业优惠政策落实到位,确保“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在公务员考录、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招聘、自主创业、自主择业和继续学习深造等渠道的畅通。
(三)切实加强信息和日常管理工作。
全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工作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是中央财政补助专项经费发放和高校毕业生参加“三支一扶”计划享受相关优惠政策的重要依据。各级“三支一扶”办要高度重视信息系统的运行维护,全面、及时采集、上报“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基本信息、岗位分配、日常考核、奖惩情况、补贴发放、期满就业等信息。各地要按时将2010年实际招募人员信息输入上传,同时,要在8月31日前完成2009年及以前历年服务期满人员信息的输入上传,以保证“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顺利享受就业和继续学习深造等各项优惠政策。
附件:
1.2010年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核准表
2.高校毕业生参加“三支一扶”计划登记表
3.2010年度到农村基层从事“三支一扶”工作人员信息表
附件2、3下载
二○一○年六月四日